自强不息,做新时代的链条人 ——化工学院20202102团支部参观中国科学院与“两弹一星”纪念馆

  • 文/杨铸 图/翁迪 王雪莹
  • 日期:2021-04-26
  • 306

        正值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之际,为重温红色经典,感悟信仰力量,坚定理想信念,弘扬“热爱祖国、无私奉献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大力协同、勇于登攀”的“两弹一星”精神,化学工程学院20202102团支部于2021年4月24日上午组织支部内11位同学进行了“中国科学院与‘两弹一星’纪念馆”参观活动。

        在两位讲解员的带领下,同学们首先进入事业展展厅,通过观看历史展品、科研设施、文献资料、观看中国科学院与“两弹一星”纪念馆宣传片,系统详实地了解了从原子弹、氢弹、弹道导弹到人造卫星研制攻坚之路,深刻全面地认识到中国科学院为“两弹一星”的学科基础、难题攻坚、人才培养和科研布局做出的巨大贡献。无论是下有“蘑菇云”,上有东方红,还是身处火箭基地原址的雁栖湖校区,都让人倍感自豪与责任。

        随后,同学们随着讲解员来到攻关人物纪念馆。23位被授予“两弹一星功勋奖章”的科学家中,有17位长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,讲解员声情并茂地逐一详细介绍了这17位科学家爱国奉献,不为人知的感人事迹。于敏先生默默无闻为国隐姓埋名30余年,王淦昌先生为核武从物理界“消失”17载。郭永怀先生火烧所有手稿毅然回国,“我回国就是给国家培养人才,为国内的科技事业打基础,做铺路人。”直至飞机失事,他都在用身体保护导弹武器试验数据。

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

        听到这里,同学们无不肃然起敬。正如吴自良先生所言:“我是根‘链条’,‘挂’上了多项任务。每项任务我都超额完成了,堪称优质‘链条人’了!”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,我们应当争做新时代的“链条人”,祖国哪里需要去哪里,为解决“卡脖子”难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。

        重温辉煌历史照亮民族自强路,传承“两弹一星”精神攀登科研最高峰。老一辈科学家大担当、大情怀、大作为将激励我们新一代有情怀、有血性、有担当的付诸行动。

        国有疑难可问谁,强国一代有我在!在新的历史机遇之际,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既是追梦者,也是圆梦人。我们面临的挑战和任务更加艰巨而光荣,更应学习发扬“两弹一星”精神。未来,各位同学将瞄准目标,持续发力,自强不息、发愤图强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。

支部同学在纪念馆前合影